临床上,老年重症病、癌性病、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及危重症患者等,并发低蛋白血症十分常见,具有病死率高、住院时间长等特点。因此,有效且及时的处理至关重要。
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指血浆总蛋白和血浆白蛋白的减少,具体指血清总蛋白低于60g/L或者白蛋白低于35g/L。
(一)癌性低蛋白血症
目前认为癌性低蛋白血症的发生与肿瘤本身所致负氮平衡,以及肿瘤产生的物质作用于机体导致的代谢异常有关。
肿瘤是氮的陷阱,能减少宿主蛋白质的质量,并导致蛋白质代谢特性的改变。
Harrison报道癌症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与肿瘤对氮的贪婪摄取有密切关系,同等情况下,癌症患者需氮量可超过非肿瘤患者的 50%~100%。
另外,消化道肿瘤可影响患者对蛋白的摄入、消化及吸收,从而导致机体负氮平衡,引起低蛋白血症。
同时,由肿瘤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干扰素等,在促进低蛋白血症的形成中起积极作用。
(二)老年重症患者并发低蛋白血症
老年人由于进食量减少、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和能量代谢改变等原因,营养不良通常在患病前就已存在。
再加上慢性疾病、严重感染或应激等因素,对能量的需求加大,而能量的获得主要靠大量分解蛋白质,营养状况进一步恶化。
(三)肝硬化并发低蛋白血症
肝硬化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最为常见也最显著。肝硬化患者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减退,加之蛋白类食物的摄入不足和消化吸收障碍以及血浆蛋白不断漏入腹腔,从而造成严重的低蛋白血症。
(四)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低蛋白血症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低蛋白血症主要与以下几点相关:①合成的蛋白不足以代偿失去的白蛋白。②肾小管分解能力增加。③严重水肿。胃肠道的严重水肿导致患者吸收能力下降。④年龄、病程、原发疾病、营养状况均可影响血浆白蛋白的水平。
低蛋白血症的危害
01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在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方面白蛋白起到约 80% 的作用。各种原因引起的低蛋白血症患者,其血浆胶体渗透压均会出现下降,引起组织水肿和浆膜腔积液。
表现为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肢体及颜面部水肿,病情严重时可能造成危及生命的肺水肿。
02
减少组织灌注
每克白蛋白在循环内可结合18mL水,因此白蛋白可对低血容量患者进行快速扩容并维持心搏量。
低蛋白血症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血液黏滞度增加,微循环灌注障碍加重,引起心脏及肾脏等器官的灌注不足,导致心、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03
抗氧化作用减弱
生理状态下,白蛋白主要以自由硫氢基的还原形式存在,通过与金属离子螯合,直接俘获羟和/或碳中心的自由基,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并参与炎症过程中氧自由基的清除,也是超氧化物、巯基离子及过氧化亚硝酸盐等活性氧和氮的清除剂。
低蛋白血症患者,机体抗氧化作用减弱,炎症因子水平增高,感染经久不愈。
04
吻合口瘘
低蛋白血症成为结直肠癌(CRC)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医学界共识。作为机体营养状况变化最敏感的指标之一,白蛋白水平高低直接影响CRC患者术后吻合口组织的修复能力。
此外,若肠梗阻较长时间不能缓解,将导致肠壁严重水肿、血液回流障碍、脆性增加,引起肠道菌群及毒素易位,大量肠液丢失,使得肠道感染概率增加,加之更低的白蛋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影响胶原合成,使组织修复能力变差,严重影响吻合口的愈合。
05
易引起感染
白蛋白具有强大结合吸附能力,可在人体感染病原菌后,与细菌产生的脂多糖、肽聚糖等成分结合,中和毒素,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低蛋白血症患者体内酶活性降低,免疫力下降,易发生菌群失调,是术后多种并发症发生的最强预测因素,尤其易增加机体感染的风险。
06
凝血功能紊乱
血清白蛋白具有和肝素类似的抗凝作用,亦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
Paar 等研究发现,血清白蛋白可通过抗血小板聚集特性改善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期毛细血管后微循环。最近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提示,低蛋白血症为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07
结合运输能力下降
白蛋白是体内药物转运的主要载体。与白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是药物在体内 的储存方式,发挥药理活性的为游离型,主要经由肝肾代谢清除。麻醉手术 应激状态下,全身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渗漏到组织间隙导致组织水肿。
此外大量的药物及白蛋白也随之渗出,引起血管内药物有效浓度降低,游离性药物增多同时会增加肝肾对药物的清除。清除率的增加又会降低血管内药物有效浓度,最终导致低蛋白患者临床常规剂量抗感染疗效不佳。
08
急性肾损伤(AKI)
目前,低蛋白血症对 AKI 的影响机制尚不明确,主要因素可能是在临床急性及慢性致病因素(如缺血、缺氧、脓毒症、炎症、糖尿病、肾病和病毒感染等)下,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因受损从内皮表面脱落,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大,从而导致毛细血管渗漏和炎症反应加剧。
而补充白蛋白可使内皮细胞表面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免受损害,保护内皮屏障功能。
09
其他
弱酸性、负离子的血清白蛋白是构成阴离子间隙的主要物质,能够结合或释放氢离子,在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治疗现状
目前临床上低蛋白血症的治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 蛋白质营养补充
临床研究显示,标准全肠外营养(TPN)加人血白蛋白(25~37.5g/d)是比较有效的改善低白蛋白血症的治疗方法,其缓解低白蛋白血症的速度达到1.42g/d,而且与单纯 TPN 相比,肺炎、脓毒血症等并发症明显降低。
2. 激素、药物治疗
①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的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加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可显著提高外科病人血浆蛋白浓度,对术后低蛋白血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并能改善术后病人的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康复时间。
②采用谷氨酰胺(Gln)强化的肠外营养方法治疗,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普遍升高,加用Gln的营养支持是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较好的一种方法,但是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③应用拉米夫定合并常规护肝措施治疗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清白蛋白在治疗后6个月后才明显增加,拉米夫定能够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水平。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王志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鳖甲地龙河车散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且血浆白蛋白<28g/L患者,并与冰莲健肝灵治疗者进行对照,结果显示治疗组口服治疗后AL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而对照组ALB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
王海燕等报道黄芪当归合剂有阻抑肾纤维化和肾功能恶化、提高白蛋白合 成、增加整体蛋白储备、降低血脂的作用,但是至少应使用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