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白针”,顾名思义就是可以提升我们体内白细胞数量的针剂,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G-CSF的基础知识:
G-CSF是预防和治疗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药物,可刺激骨髓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量,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常用药物包括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
今天我们的这篇文章主要了解一下“升白针”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3种情况,以及该药的5种不良反应,下面一起来看看。
3个注意事项
情况一
化疗后,不是人人都需要打“升白针”
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是一个正常和必然的过程。但是不同的化疗药物有不同的骨髓抑制能力,有些化疗药物毒性较弱,白细胞会稍降低一些,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在14-21天后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因此在使用G-CSF前要进行评估是否符合相应的指征,使用G-CSF的参考指征:
(1)脓毒症;
(2)年龄>65岁;
(3)ANC<1.0×109/L;
(4)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预计>10 d;
(5)感染性肺炎或临床上有记载的其他感染;
(6)侵袭性真菌感染;
(7)住院期间发热;
(8)既往发生过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FN)。
此外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一旦感染非常危险的情况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要尽早给予G-CSF,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
情况二
“升白针”也可预防性应用
预防性使用G-CSF可降低小细胞肺癌、乳腺癌、肉瘤、非小细胞肺癌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预防性使用G-CSF可用于首程化疗后、预期可能出现严重粒细胞减少的患者(一级预防)。
或者用于既往化疗后出现FN或虽无发热但出现严重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化疗相关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再次接受相同方案的化疗后(二级预防)。
除此之外,预防性使用G-CSF还被推荐用于接受根治性剂量密集方案化疗的患者,为保障化疗的剂量强度或密度而在化疗后进行G-CSF的支持治疗。
以下情况不推荐一级预防:
①接受FN中危化疗方案患者,不伴有患者自身风险因素者;
②接受FN低危化疗方案患者;
③接受姑息性化疗患者G-CSF一级预防的价值仍不明确,需要医生与患者进行相关风险-效益的评估。
通常如因患者自身因素导致FN风险增加可考虑预防性使用 G-CSF ;如与化疗方案相关,推荐更换其他骨髓毒性更小的化疗方案或降低药物剂量,而非G-CSF预防。
情况三
打完“升白针”不能马上化疗
在用药时间上,需要注意“升白针”与化疗的时间间隔,避免在化疗同时或化疗后立即给予升白针。
一般建议化疗后,要间隔24~48小时才能给予“升白针”。
同样的,在打完短效升白针后,要间隔24~48小时再进行化疗,而对于长效升白针,需要和下一周期化疗间隔至少12天。
原因是经rhG-CSF激活后,骨髓造血功能更易受到化疗药物的损伤,非但达不到升高ANC的治疗作用,造血功能相反还会进一步恶化。使用PEG-rhG-CSF过程中还应注意血常规的监测,建议在使用后第5~7d进行血常规检查。
因此,千万不可为了方便、节约住院时间、避免反复往返医院等在化疗后马上打升白针,或打完升白针后马上进行化疗。
5种不良反应
1.骨痛
10%~30%的患者发生轻度至中度骨痛,非麻醉性镇痛药通常可以有效控制症状。
2.过敏反应
包括皮肤、呼吸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过敏反应,较为少见,无需常规抗过敏治疗。
3.脾脏破裂
有报道使用G-CSF后发生脾脏破裂的病例,其中一些是致死性的。多发生于潜在造血功能障碍患者和实体肿瘤患者。G-CSF诱导脾脏破裂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认为与循环粒细胞和髓样前体细胞在脾脏内积聚有关。
尽管G-CSF引起的脾脏破裂少见,但它有潜在的生命危险。因此,应密切监测患者是否有脾脏破裂的迹象,包括腹痛(尤其是左上腹)、恶心、呕吐以及逐渐恶化的贫血、检测基线脾脏大小和全血计数等来确定发生脾脏破裂的危险因素。
4.肺毒性
见于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接受含博来霉素方案化疗,尤其是ABVD方案(每2周给予1次博来霉素)后G-CSF治疗可引起肺部毒性反应。
考虑到肺部并发症的风险,使用最常见化疗方案(ABVD和Stanford V)的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不推荐常规联合使用G-CSF。
5.其他潜在毒性反应
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泡出血、镰状细胞病患者发生镰状细胞危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