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细胞作为免疫系统这一身体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及时识别和消灭癌细胞,从而有效遏制癌症的发展。同时,它们还能重塑机体免疫系统,进而提升抗癌力。因此,从细胞层面强化癌症患者的免疫系统,是抗癌的一大核心命题。
癌症患者自就医起便普遍面临心理压力,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抗癌效果。一项肿瘤医院临床调查显示,癌症患者的心理调适和情绪状态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乐观的心态有利于预后,而情绪低落可能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病情恶化。显然,想要提高癌症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还要重视心理治疗。
最新综述:2大类细胞疗法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
传统观念中,癌症往往被视为“不治之症”,随着医学的进步,特别是免疫细胞疗法的崛起,正在打破人类与癌症对抗的僵局。与传统药物不同,免疫细胞疗法被认为是“活体药物”,是指通过外部途径向患者输送具备特定功能的细胞(有活性的免疫细胞),以增强其抗癌免疫反应,并对抗癌症。
2024年3月,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团队在《Cell Transplantation》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免疫细胞疗法的技术创新和临床进展。
研究人员把免疫细胞治疗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两类。
低风险免疫细胞疗法:包括TIL细胞治疗、CIK细胞治疗、DC疫苗、DC/CIK细胞治疗。
这类疗法可增强免疫系统识别和消除肿瘤的能力,在治疗异质性相对较高的恶性肿瘤和实体瘤方面具有优势,并改善治疗结果。这类“低风险”疗法利用自体分化细胞进行,通常涉及最低限度的操作,风险较低,仅需要适当水平的外部治理和临床监督,也就是说更安全、副作用更少。
高风险免疫细胞疗法:包括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TCR(T细胞受体)-T、CAR-NK(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或CAR-M(CAR-巨噬细胞)。
其中,CAR-T疗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疗法的应用领域为血液性肿瘤;目前,针对实体瘤领域的CAR-T、CAR-NK、CAR-M等其它特异性细胞治疗均在研发阶段,其安全性、有效性仍待进一步验证。
这类“高风险”疗法通常具有靶向性和高度特异性,使其特别适合相对快速增殖的恶性肿瘤,可激活新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并且通常能够重振先前存在的免疫反应。
不可忽视的是,这类疗法通常利用自体干细胞、同种异体或异种细胞或转基因细胞进行,涉及较高水平的操作,并且具有较高的风险,需要仔细评估治疗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50岁晚期癌症患者用NK细胞+CTL治疗,转移病灶明显缩小
在知名肿瘤期刊《Oncology Letters》上,报告了一名已接受化疗的晚期结肠癌患者应用免疫细胞疗法的案例,患者应用免疫细胞治疗后,多项指标改善,转移灶明显缩小。
2008年5月,一名50岁女性被诊断为结肠癌IV期,KRAS基因发生突变。CT扫描显示肝脏有转移的恶性肿瘤,癌胚抗原(CEA)水平为500 U/ml。患者先后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都无法控制病情,且由于无法耐受化疗副作用,最终选择了应用免疫细胞治疗,包括NK细胞、CT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培养扩增2周后,平均数量为14.4×10^8个NK细胞和32.9×10^8个T细胞(CTL)。
CT扫描显示输注免疫细胞后肝脏病变消退
在输注了6次NK细胞和T细胞之后,患者的CEA水平从901 U/ml显著下降到437 U/ml。在第3次和第6次输注后进行了肿瘤评估,CT扫描显示,结肠和肺部的病变保持稳定,肝转移的肿瘤明显缩小。
另外,患者在该治疗过程中没有不良反应出现。随访时,患者自述体力改善,且生活方式变积极。
150人接受CIK细胞疗法,5年生存率高达85.7%
夏建川教授团队进行了一项应用CIK细胞疗法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相关临床结果已发布在医学杂志BMJ子刊《J Immunother Cancer》上。
该研究共纳入310例接受综合治疗的术后乳腺癌患者,其中165例(53.2%) 患有TNM I/II 期肿瘤,145例(46.8%) 患有TNM III 期肿瘤。
治疗方案:对照组160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接受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CIK细胞治疗组150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后,输注CIK细胞。
CIK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生存分析
最终,生存分析显示,CIK治疗组患者的5年OS率(总生存率)和5年RFS率(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5.7%、80.8%,而对照组患者的OS率分别为72.3%、68.6%,CIK治疗组患者的OS率和RFS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癌症易引发心理问题,抑郁高达54.9%
研究提示,及时干预可提高生存率!
癌症患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一项关于中国成人焦虑及抑郁症状的调查研究发现,癌症患者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比例分别为49.7%和54.9%,高于没有癌症的成人(18.4%和17.5%)。
压力和抑郁与癌症发生/发展、炎症和免疫系统的相关性
在癌症治疗期间,预防性干预对监测患者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不应被低估。换句话说,最初的干预措施可以改善抑郁症状,并提高癌症生存率。
研究人员还提出,通过识别抑郁症的关键生物标志物,医生可以识别有抑郁症风险的癌症患者或可能对常规治疗没有反应的癌症患者。
因此,癌症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和治疗后,一定要注意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干预。
1、消除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不要对心理问题存在耻辱感和误解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可能会发生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抑郁、恐惧等消极的不良心理,而且可以在癌症发现、治疗、康复及进展的各个阶段出现,表现不一,程度不一。主要原因是对待癌症这个突发事件的心态和处理的方法不合理,恰恰在此时,一定要取得适当的心理支持是最适宜的。
2、积极改善心理状态,促进康复,提高生命质量
如果确诊为癌症,患者及家属需要尽早接受现实,逃避只能使结果更糟糕。当然,接受现实需要一个过程。首先,可以接纳自己的痛苦。然后,采取正确的方式去宣泄,比如说痛哭、向他人倾诉等等。
如果感到恐慌和无助感,此时应及时咨询专科医生,或通过正当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一旦对患病原因、治疗方案以及不良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内心的恐慌感就会有所降低。